旅游攻略栏目视频美女
  1. 旅游
  2. 正文

巴音沟承化寺简介_新疆塔城

巴音沟承化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承化寺,位于新疆阿勒泰。又作丞化寺。系喇嘛教寺院。蒙古语名为 shara sume,意为黄庙,清同治年间(1862~1874),新疆回纥族叛乱之际,西宁之大喇嘛棍噶扎勒参即率领军队讨伐,将军营扎在青格里河的阿尔泰地方,辗转攻战建立军功。清廷念其功绩,特于该地建承化寺,以守卫边境。
承化寺,光绪三十一年(1905),阿尔泰办事大臣曾驻于此。
承化寺,蒙古语称“察罕格根库热”,即“白活佛庙”之意,位于巴音沟牧场月牙台村。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在沙俄的压力下,饬令在阿尔泰等地抗俄的承化寺教首棍噶札勒参率众人移驻库尔喀喇乌苏巴音沟,光绪十八年(1892年)筑起新寺,名“承化寺”,占地3.6万平方米,其寺院有菩萨庙、曼巴庙、萨克斯庙、都拉庙。筑有:(1)大夏尔苏满(楼房5间、平房10间);(2)萨克松苏满(平房5间);(3)却进苏满(平房7间);赞根衙门(平房30间,寺院总管办事机构);(4)札萨克衙门(平房27间,察罕格根诵经和居住处所)。另筑僧舍169间,喇嘛最多时有480名。
宗教地位
承化寺在新疆喇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寺庙创始人察罕格根因有功于阿尔泰边防事务,清廷封之为呼图克图,为新疆三位活佛之一。敕建千佛寺,赐名“承化寺”。迁至巴音沟时,由兵勇修筑寺院,并从塔城额鲁特添拨50户民以供军需。寺成后,由绥来县、库尔喀喇乌苏厅每年按季拨发寺僧食粮,直至民国时期亦然。
新中国成立初,庙产计有长130余公里、宽50—60里的草场1处、耕地2000余亩、马40余匹、牛13头、羊、驼数目不详。组织机构有大喇嘛3人、副大喇嘛3人、得木齐18名、戈伊克18名、达尔噶(头领)102名,共有僧众1014名。1954年有喇嘛54人。“文化大革命”中,部分房屋被占用。其余亦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
1985年退还全部房屋,县政府拆除旧庙,筹资重建新寺,大殿及厢房120平方米,1990年有喇嘛13名。承化寺2003年2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发展
一、原来阿勒泰这地方,自战国时代起,就有牧人游牧,其后在各朝代曾是皇族权贵人物的封地、属地、领地,但只是泛指这一带地方,还没有阿勒泰这个村落居民区。1871年(清同治十年),有位贡嘎扎勒根活佛经朝廷同意,带领僧俗民众在这里建成了辉煌的喇嘛庙,称为千佛寺,这时才有了人口定居,形成村落。
二、千佛寺建成后,1875年(光绪元年)光绪帝赐名为“承化寺”,即得到了中央的关注。并先后划归科布多参赞大臣、布伦托海办事大臣管辖;1906年更批准专设阿尔泰办事大臣,统管科布多迤西10旗及昌吉斯台8卡伦(即哨所)事务,是为这一带地区的行政中心。
三、地处中俄边境的千佛寺建成后,在同治、光绪年间,曾遭到沙俄野心分子的寻衅骚扰,又通过外交途径向清廷施压,乃至派兵侵入到哈巴河,贡嘎扎勒根活佛及承化寺都率领僧众进行了坚决的抗争,清政府还向他们配发了“洋枪”,为保卫阿尔泰一带边界,保卫祖国领土做出了贡献,是可歌可泣的。
四、民国早期,承化寺曾是阿尔泰特别区区府。北洋政府于1919年批准阿尔泰划归新疆省,遂称阿山道。
五、1921年民国政府批准正式设立承化县。
六、到解放后,政务院于1953年批复承化县改名为阿泰县,1954年2月新疆省政府通知,按发音改称阿勒泰县。
七、1984年11月国务院批准县改市。
八、1985年3月6日召开县改市庆祝大会。
由此可见,阿勒泰至今发展成为一个10万人口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其起源盖出自承化寺,经过一步步的发展而来,正如民间传说:先有承化寺,后有阿勒泰。
猜你喜欢